AI+教育,能别再折磨老师和学生了吗?
奇点机智 奇点机智 2018-12-11


2017年的财富全球论坛上,有人问了马化腾这样一个问题:下一波千亿美金市值的机会将出现在哪里?


马化腾的回答是 AI +教育或 AI +医疗。


去年对于 AI 教育来说,确实是不平凡的一年。上半年 AI 教育还只是零星出现的概念,下半年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务院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AI+ 教育逐渐活跃了起来。


而到了2018年,AI+ 教育似乎已经全面落地:各类教育机构一边争先恐后地开发出自己的人工智能教育产品,从智能阅卷、虚拟学习助手到自适应学习、语言类口语考试再到专家系统等,如今已经覆盖“学、练、改、测、评”全产业链条:


Makeblock

Makeblock 是一个 DIY 机器人搭建和 STEAM 教育学习平台,主要面向创客、DIY 爱好者、STEAM 教育的学生和教育者。在去年下半年发布了全球首款普及型编程机器人“程小奔”和编程软件 mBlock 5,致力于让孩子们掌握人工智能时代的编程技能。“程小奔”在编程后可以支持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 AI 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展现出来的实际效果,将AI技术的抽象概念与具体的功能联系起来,让孩子可以更生动地掌握 AI 技术的逻辑和原理。


编程机器人“程小奔


OKAY

OKAY 智慧教育发布了 OKAY 智慧平台、“全球首款 AI 智能学习机” OKAY 学习机、OKAY 教学计划,从 B 端(教师和学校、教辅机构和 C 端(学生、家长)同时切入,将 AI、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与教育融合,去辅助学生学习的全流程。


OKAY智慧平台


作业帮

作业帮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读一句唐诗宋词,或记忆里课文中的只字片语,作业帮就能给出上下文、作者及相关试题。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拍照识题”,通过与题库中的题目比对,将答案、揭发和类似题目等信息推送给用户。


能够拍照搜题的作业帮


沪江

互联网学习平台沪江也表示,在移动化转型完成后,下一站在人工智能教育,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产品的“千人千面”,即每个人看到的课程根据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水平而变化。沪江已经组建了智能学习实验室,要 All in 人工智能,打造智能教育。


沪江的“智能学习系统”


相比于其他转身较快的教育机构,教育行业巨头新东方的 AI 起步反而慢了一拍。今年七月,新东方才正式成立“ AI 研究院”。俞敏洪针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释:以新东方的资源和实力,想研究 AI 并非难事,随时都可以做,但之所以直到今天才做,是因为新东方认为,对于新技术的任何探索都要服务于教育的本质,服务于教学功能,狂热的技术崇拜可能会把做教育这件事带跑偏。


确实,随着 AI+ 教育的大浪潮,很多所谓 AI+ 教育的新产品,已经模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仿佛教育的初衷已经偏离,教育公司的人工智能战略只是为了 AI 而 AI ,而不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奇点机智作为AI行业从业者,一直在探索 AI 落地到各个行业,包括教育行业的应用场景,目前独立研发的智能对话平台“对话流”,能够帮助教育机构定制智能助教、校园管理、知识问答和智慧教育客服系统


奇点机智通过与资深的教育行业从业者、教师和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深入探讨之后发现,学校或教育机构与学生之间,在“教与学”这个环节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的授课流程体系,但像语音识别、图像识别、NLP 技术这些看似前沿的概念,对于教育行业从业者来说却相对陌生。


但目前在教育市场中,许多 AI 技术与教育场景的结合往往浮于表面,各自为政,炒作概念,简单粗暴的“联姻”,甚至还开发出了像“魔镜系统”这种得到了老师和家长一致负评的产品。在这些妖魔鬼怪的加持之下,老师和学生倍感折磨。(注:魔镜系统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在课堂中监测每个孩子的表情、姿态甚至“小动作”的一套系统。)


AI 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一大批急功近利的从业者。教育的本身应该回归到人,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之间,本来应该充满知识和情感的交互。利用前沿的技术,应该使这种交互关系更加自然、流畅和有效,而非本末倒置,不顾企业本身的技术基因,盲目对 AI 技术进行消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行业是一个慢工出细活儿的领域。只有 AI+ 教育回归教育内容本身,才是 AI 赋能教育的正确方法



分享到

点赞(1)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