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服态度】致敬传奇:保罗·艾伦和伟大的微软

企服行业头条(微信:wwwqifu)10月17日报道



       


微软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走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艾伦,就没有今天的微软。他是成就比尔·盖茨的背后的男人,他们这组搭档,如同惠普的比尔•休利特与戴维•帕卡德,或者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


他的人生也很富有传奇色彩,追求内心更宏大、狂放和难以想象的梦想。其中不乏对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索实验:私人太空飞行、超级潜水艇、脑图谱工程、数字知识采集等;也不乏对生活和艺术的偏爱:买下专业的球队、为音乐偶像建艺术博物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和盖茨一起创立了微软。


- 1 -

起步于一个杂志广告


在中学时,艾伦和盖茨都喜欢读科幻小说、研究电脑编程,因此能玩到一块成为了朋友。后来艾伦以满分 1600 分的 SAT 考试成绩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并在两年后退学进入波士顿的霍尼韦尔工作。


同年 12 月,《大众电子》杂志刊登了世界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Altair8800 的报道。艾伦敏锐地嗅到了 PC 革命的气息,于是兴冲冲地拿着这本杂志去找比尔·盖茨,并说服了他退学一起创办一家软件公司。


比尔·盖茨曾回忆道:「当时如果不是艾伦描绘的蓝图打动了我,也许我还会呆在大学里。那么,以后所有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了,我甚至怀疑自己当时是不是太过冲动。」


后来艾伦和盖茨在 1975 年成立了微软。「Micro-soft」还是艾伦起的。这个名字把「微机」(microcomputer)和「软件」(software)两个单词结合到一起。


             


彼时,个人计算机雏形「Altair」需要一种与其 8080 集成块相匹配的 BASIC 工作语言。艾伦和盖茨声称自己熟悉这方面的编程,并接下了这个工作。


但实际上,当时他们根本连一台 Altair 都没有。夸下海口的艾伦只好到阿肯计算机中心用那儿的 PDP 计算机工作。


凭着一本 8080 使用手册,艾伦用 PDP-10 模仿 8080 集成块,然后和盖茨疯了一样工作了 8 周时间,一套 BASIC 语言被成功地开发了出来,Altair 也有了自己的程序语言。


在此后近 5 年的时间里,微软的主要收入来自为不同平台攒写的 BASIC 语言解释器,例如备受欢迎的 Radioshack TRS-80。所以 BASIC 语言可以说是微软早期安家立身的基础。


在 1979 年,数据处理公司 EDS 和 Perot Systems 的老板——亿万富翁罗斯·佩洛特 (Ross Perot) 提出收购微软的提案,但被盖茨拒绝了,并向佩洛特写信称,微软将在 1980 年将应收增长一倍,超过 200 万美元。微软当年实际营收达到了 240 万美元。


- 2 -

搭上蓝色巨人的顺风车


到 1980 年时,一直为政府部门和商用市场提供计算机服务的 IBM 决定再也不能忽视微型计算机市场了。于是准备组建一支队伍进行秘密研发,当时需要 16 位 BASIC 以及其它用于 IBM 首款 PC 的编程语言。


而 IBM 原本准备合作的服务商是 Digital Research,还不是微软。到了签署合同的时候却出现了乌龙。Digital Research 创始人盖里 (Gary Kildall) 正在出差,盖里的妻子和公司合伙人 Dorothy 与 IBM 进行了谈判,不过他们却拒绝了 IBM 提出的保密性协议,并要求签订数字合同。


于是,IBM 又重新选择了微软,艾伦又一次「心大」的接下了这个活儿。而同样,当时他们并没有实际的产品。


             


后来不得已,艾伦想到了收购,以 5.9 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一位程序编制者 TimPaterson(帕特森)手中买下当时刚开发出的 QDOS 操作系统。他和盖茨调整并完善了代码,并命名为 Microsoft 磁盘操作系统(MS-DOS),成为了 1981 年 IBM 推出的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IBM-PC 机的普及,使 MS-DOS 同样取得了成功。其他 PC 制造者都希望与 IBM 兼容,所以 MS-DOS 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许使用,也成了 PC 机的标准操作系统。


此后微软算是旗开得胜,搭载 IBM PC 航船出海的战略初战告捷。除了 MS-DOS 如日中天之外,微软的触角已伸入到诸多语言领域——BASIC、汇编、FORTRAN、PASCAL……


到 1984 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 1 亿美元。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 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随着微软公司的日益壮大,Microsoft 与 IBM 已在许多方面成为竞争对手。


1985 年 8 月,微软与 IBM 签订协议,联合开发 OS/2 高端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没有再现 DOS 的辉煌,更无法与后来的 Windows 媲美,微软也因此与 IBM 产生了矛盾。微软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 Windows 和 Windows NT 上,而 OS/2 的发展则不尽如人意。


1983 年,艾伦因为患霍奇金氏病离开微软公司,但仍然拥有微软公司 15% 的股份,列席董事会。1986 年,公司上市转为公营。盖茨保留公司 45% 的股权,这使其成为 1987 年 PC 产业中的第一位亿万富翁。


靠买来的系统、英特尔的硬件、IBM 的开放标准,让微软具备了早期 PC 市场的掌控权。


但真正让微软成为微软的还是 Windows。


- 3 -

Windows 一骑绝尘


1985 年,Windows 1.0 在微软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正式发布。当时 Windows 1.0 的体验感还很糟糕、能运行的软件也不多。直到 1986 年 Microsoft Works 办公应用出现在 Windows 上,后者的销量才得以提升。


到了 1990 年微软发布 Windows 3.0 操作系统,由于在界面、人性化操作、内存管理等多方面的巨大改进,微软 Windows 3.0 系统终于获得用户和市场的认可。从 Windows 3.0 开始,Windows 系统几乎确定了微软在 PC 领域的垄断地位。


1993 年,Windows 3.0 及其后续版本的销售量达到每月 100 万份,全球近 90%的 PC 都运行在微软操作系统上。1995 年 Windows 95 时候后,带来了更强大、更稳定、更实用的桌面图形用户界面,同时也结束了其他桌面操作系统之间的竞争。


            


苹果在 20 世纪 90 年代,大部分时间一直处于挣扎状态,后来乔布斯在 1996 年的复出给苹果带来了新的希望。1998 年,iMac 和 Macs 新操作系统的相继发布,这令苹果在台式机市场重新占据一席之地。


当年《财富》杂志准备「回顾个人电脑 10 年发展史」的时候,只找了乔布斯和盖茨,没人再关心 IBM。从 Windows NT 开始,微软让个人电脑开始代替工作站、专用服务器,毁了 IBM、Sun 最后的硬件生意。


随后微软推出的 Windows 98、 Windows 98 第二版(SE 版)以及千年版(Millennium 版,即 ME 版)、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 Windows 8、以及现在的 Windows10 都一直在巩固微软 PC 桌面系统霸主的地位。


为什么 Windows 能够成就微软?


因为不管 PC 市场如何打价格战,其实绝大部分利润去了两家公司——英特尔和微软。


Windows 对消费者来说只是个操作系统,但对 PC 厂商来说,就是一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收费的「站长大哥」。微软定义了 PC 交互的规则,PC 厂商想把产品卖给消费者,就要给 Windows 交一笔「进场费」。


微软最主要的收入还是来自企业客户,它们或通过预装的 Windows 或批量采购,支付微软授权费。微软 2000 财年总收入超过 229 亿美元,其中企业客户就贡献了 204 亿美元。企业花钱用上 Windows 之后,又会买微软更多的软件。


所以基本上靠 Windows 的高覆盖率,微软其他产品线也能活得很好。当时还有个不小的插曲,微软将浏览器产品和桌面系统进行打包销售,引发政府监管部门强烈的反对。


1999 年,法院判定微软违反了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1890 年)并下令解散公司。2001 年,上诉法院推翻了分手令,但仍然认定该公司犯有非法企图维持垄断的罪行。


2004 年欧盟(EU)向微软征收 4.792 亿欧元(6.11 亿美元),以报复微软近乎垄断的做法,2008 年 2 月,欧盟对该公司实施了更高的罚款 8.99 亿欧元(13.5 亿美元),因为该公司违反了欧盟 2004 年针对微软的反垄断决定。


- 4 -

十年蹉跎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政府挫杀微软的力度太狠,盖茨开始低调起来。在 2000 年盖茨将 CEO 交接给容易令人产生「俄罗斯特工」印象的史蒂夫·鲍尔默,退居二线担任微软董事长职位。此后微软在经营及科技创新上也渐趋保守。


《十年蹉跎:微软王朝危机》的作者姜洪军曾经这样描述从 2000 年~2010 年间微软的境况:


「在高端商业应用软件市场,微软遭到老对手 IBM 和甲骨文的强烈狙击;在消费电子市场,微软被自己放虎归山的苹果多次击败;在网络搜索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上,微软苦苦追赶谷歌;在网络社交领域,微软发力很早,却被 Facebook 等后起之秀甩在身后;在云计算方面,微软也遭遇系列新生代对手的顽强挑战……」


微软几乎错失了移动通讯、搜索引擎、电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新兴风口。「迟钝」成为外界对微软第二任 CEO 摆脱不掉的评价,也成为微软在移动互联网市场挣扎十年最醒目的注脚。


虽然一直在神坛的盖茨直到 2008 年才真正淡出微软的业务,面对新兴技术的破坏时,他对市场的理解以及创新的把握还是出现了偏差。在他逐步退出的 8 年间,微软主要推出的产品,更多还是在软件应用上下功夫。


在设定新一代操作系统 Vista(开始的内部的代号是 Longhorn)的目标愿景时,微软很多技术研发主管都倒吸一口凉气。没人敢当面向盖茨指出盖茨提出的目标不仅是在挑战极限,可能还是个天方夜谭。


2007 年 1 月,微软发布了 Windows Vista 和 Office 2007。当时鲍尔默还公开嘲笑乔布斯把手机定价如此高,没有人会买单。但最后的结果却很尴尬:Vista 饱受诟病,iPhone 则风靡全球。


在搜索引擎市场,微软也很早就投入大量研发,但最终还是被谷歌用免费战略直接打败。搜索引擎市场分析专家丹尼·苏利文形象地比喻:「谷歌已经正在享用这块蛋糕;雅虎在拒绝吃别人的蛋糕之后,终于制作出自己的一块;而微软 MSN 则像是刚刚学会查看烹调教材的小学生。」


2011 年,根据 CNN Money 的报道估计,微软自从在 2009 年推出 Bing 浏览器业务以来,已经亏损将近 55 亿美元。


更别说在国内市场,不仅是微软,几乎国外所有巨头都被拒之门外。2005 年成为一个分水岭:腾讯 QQ 战胜微软 MSN、淘宝战胜了 eBay,当当战胜了亚马逊,百度战胜了谷歌,网易邮箱战胜了 Hotmail。


微软所塑造的盖茨和鲍尔默形象,跟乔布斯领导的苹果正好相反,微软的基因更偏向左脑,商人的逻辑往往难以让人接受,乔布斯则走偏感性和艺术路线,这样的风格如今仍然被苹果公司延续了下来。


艾伦也曾承认,微软的基因 (来自盖茨) 是做极客产品,没有消费者基因来和苹果、谷歌竞争;微软的战略 (来自鲍尔默) 是寻找最大的商机,当商机被证明后,模仿再超越竞争对手,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模式太慢。


- 5 -

刷新,重新发现未来


等到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 2014 年初被任命为微软历史上第三位 CEO 时,Windows 败局已定。时任微软首席运营官 Kevin Turner 承认全球只有 14% 的联网设备运行 Windows 操作系统。再往前倒退十年,这一数字是 97%。


 


当 Windows 占据九成市场份额时,微软所有产品都可以跟它进行绑定,避免用户流失。但当 Windows 已经不再有市场量的优势时,仍然占据着公司的核心位置,对其他产品来说,只会是拖累。


纳德拉不选择去 Windows 化,重新定位微软的使命和战略,选择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刷新」。


他重写了微软的使命:「在『移动为先、云为先』的世界里,微软是提供生产力和平台的专家。我们将赋能全球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帮助他们成就不凡。」并给给微软定下了三条战略:


第一:必须重塑生产力和业务流程。我们渴求协助所有人提高生产力,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也无论他们使用何种设备;


第二:我们将构建智能云平台,帮助初创公司、小公司、大公司提升智能运算;


第三:我们需要创造更加个性化的计算,可以进行跨设备的无缝链接。


顺应移动化、运化、智能化的趋势,这是在业务层面的刷新,真正让微软焕然一新的还是从唐纳德身上传达出来的风度:温和而坚定。他要在根子上重塑了微软积累已久的文化病。


这位 CEO 上任一年半后,2015 年 9 月,微软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文件,报告了新的财报统计方式,将原本的五个业务部门调整为三个:「生产力与业务流程」、「智能云」以及「更多个人计算」。


这样的「刷新」让微软也很快焕发了新的活力。萨提亚刚接手微软时,公司市值不到 3000 亿美元。不到 3 年时间,微软市值在 17 年后重回 5000 亿美元上方,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苹果和谷歌。


「最终,任何一家企业成功的原因都是其现行文化的滞后反映。」纳德拉认为,文化不到位,战略根本难以为继。


微软开始变得集中而高效起来,云战略在纳德拉的指挥下非常清晰:果断砍掉没有优势甚至已成负累的业务板块;组织架构上理顺关系,把云升至最高级;最后将资金、人力等全部「弹药」集中于此,也获得了可观的成效。


在 2015 财年微软云业务相关的收入不过 80 亿美元,2017 财年飙升至 189 亿美元。其中混合云 Azure 的复合增速超过 100%。


但就此认为微软成功转型成功还为时尚早,虽然云业务开始有了起色,但云计算市场竞争已经非常白热化。亚马逊、谷歌、甲骨文、IBM,甚至包括中国的阿里巴巴和腾讯,都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毕竟云计算又是一个新的竞争环境,而微软也很久没有巨量级的产品出现。


尽管艾伦已经离我们而去,43 岁的微软还在摸索继续前进之路。但不可否认,在带领人们迈向数字化的进程中,艾伦与微软都给我们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这个伟大时代中,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https://www.jianshu.com/p/7b88071705ae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51778.html

https://mp.weixin.qq.com/s/pAQqQ4TxqfJLsOZ61l2yog

https://mp.weixin.qq.com/s/PzMU52yGbIvtQGXujEFgtg

http://news.cio114.com/zixun/87384.html

http://news.cio114.com/zixun/87386.html

https://blog.csdn.net/chenqiuge1984/article/details/7324508

https://mp.weixin.qq.com/s/S4WA--xnScR6URrR_DXTag

分享到

点赞(1)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