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服专访】特赞CEO范凌:营销领域能不能出现下一个独角兽平台?

“未来十年间,或将有半数的人类工作被人工智能接替”,这是李开复在参加CNBC节目时公开表达的观点,他认为未来人类最不能被取代的是文化和内容。因为从“互联网+”到“AI+“,虽然改变的是生产、生活方式,但最终解放的是人大脑的创造力,让个人的价值发挥最大的效应。

技术赋能人去做富有创造力的事情,不仅是因为供应端有了很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消费升级,对创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其中,如何让需求方找到人才解决方案成为关键,而设计创意人才也希望不被找项目、商务沟通管理这些“琐事”所烦恼,因此逐渐在互联网环境下诞生了一些威客网站,用平台的方式来解决“连接”的问题。

特赞在做“撮合”生意的同时,也逐渐在企服领域提供更多的服务。特赞(Tezign.com)经过3年的成长,今年3月完成近千万美金 B 轮融资,赫斯特集团(Hearst)旗下的风投部门赫斯特资本(Hearst Ventures)领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SequoiaCapital China)、线性资本(Linear Venture)、靖亚资本(Eminence Ventures)、Skip Battle 和朱钦骐(DavidChu)跟投。新资本的输血将给特赞带来战略性的升级——从“中大企业的指数级设计创意营销供应平台”升级为“设计创意营销企业智能平台”。

特赞创始人兼 CEO范凌在接受企服行业头条采访时谈到,特赞下一步将进行两方面探索:一、聚合全球化的设计创意营销供给资源,服务全球化的企业客户;二、通过数据、算法和智能赋能企业,帮助企业实现设计创意营销服务的全面智能化。

大企业的危机感

目前,特赞已经服务了8000多家国内外中大型企业,其中包括联合利华、阿里巴巴、平安集团、雀巢、霍尼韦尔等企业,几乎覆盖了所有设计创意营销领域。这无疑是在和传统的设计、广告咨询公司“抢食”。

但在范凌看来,服务中大型企业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除了联合创始人都有国际背景,在初期就有大量的海外资源,很容易接触到全球化的商业客户,更重要的是“抓住了大企业的危机感”。举一个例子:大企业的CEO需要承担大份额的增长数字,虽然有支出和采购的能力,却不能增加员工数目的时候,一个更灵活的、能按时按需提供价值的服务提供方就是最好的选择。

随着消费端的智能化,消费者拿着手机就能“走遍天下”,而对信息的获取和选择越容易,企业要想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更难。因此大型企业需要调用的服务提供商的能力就需要非常多样化。原来可能花10亿在营销上做100个大项目就可以了,但现在却要做一万个项目,企业在控制预算和增加供应商之间就会陷入两难。

相对而言,传统的设计、广告公司服务流程繁琐、服务方案套路化成为最大的弊病。行业对创意人才的需求在变大,传统的解决方案会转向新的解决方案,不管像特赞这样的智能化服务平台,还是自动化营销工具服务商都成为中大型企业愿意尝试的工具。

这也是特赞的机会,于是在成立初期范凌团队就确定了三个原则:高质量、数据化、全流程。

“首先,2B的市场中只有高质量的对接才会有竞争力,才能做出差异化;其次,企业内部流程复杂、繁琐,很多时候不是做事的效率不高,而是事与事之间连接的效率不高,所以我们要把外部资源进行数据化;最后,企业转型的动机并不是效率,而是增长,其次是低成本、高效率,我们要对结果负责,因此就需要做到全流程。”范凌说道。

在这三个起点之上,特赞变成了企业的“资源池”,独立于原有的自制结构体系,却可以被灵活调用将固定人员成本变为可变成本。范凌谈到,当企业在更多的业务场景中使用特赞平台后,就会开始好奇,特赞如何对人才和服务能力进行数据化、如何实现精准匹配、如何管理以及建立信用体系等问题。

这让特赞从一个服务提供商变成了资源的管理方,成为大型企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原来企业只是把特赞当做一个解决方案,现在他们把特赞当做所有解决方案的管理系统。” 范凌解释道,“现在我们不仅要做池塘,还要搭建自来水系统,既有资源也有调用的方式。”

量化创意的价值

如果把企业智能化的过程为三步,第一步是在办公硬件和软件的普及阶段,第二步是工作流程的数据化,云端化;第三步是企业的核心知识、资产上的共享和积累。特赞更关注的是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布局。

如何让企业在调用外部资源像调用内部资源一样方便,让这些外部人才资源能在同样的一套数据系统里被管理、评价,派送任务等。范凌也提到,随着员工流动性增大,企业应该把员工的知识用数据化的方式沉淀下来,成为企业的资产。

“过去十年是消费者(toC)智能的十年,未来十年将是企业(toB)智能的十年。”

工作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生产,一类非物质生产。对于创意设计行业这一非物质生产而言,非常具有主观性,很难对创意的价值进行数据化和量化,但却可以先从“建立数字模型画像“开始。

据范凌介绍,特赞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建立设计师的数字模型画像,能精准找到适合项目、客户、受众、场景的创意供应方。这中间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物理描述,比如姓名、学习工作经验等。

第二个维度是具体信息的映射。举个例子,一位设计师曾为星巴克工作过,星巴克品牌的标签是生活方式、温暖、爱等。从这些相关领域做映射赋予更多的数据意义,增加对人的描述的多样化。让机器识别设计创意营销相关的基本元素,比如字体类别、设计风格等,进而对设计师的作品进行数据化的归类和记忆。

第三个维度是设计师本人在平台上的用户行为,比如项目偏好,交互时长、服务态度、服务规模等。

“把设计元素级别的东西数据化以后,这套系统除了能把创意方数据化之外,我们还能够帮助企业去做知识产权识别等。”范凌说道,“要让人和项目之间更有可能合作,就要量化创意的价值,特赞一直把自己定位成做商业部分,努力把艺术、设计、创意,这些发散性的能力和商业场景之间做对接”。

“对品牌方任务的拆分需要找到品牌方重点关注的要素,用一系列数据的手段去具象化想法,变成一些更确定任务,每一个任务的结果可测量,这对平台也很重要。”范凌说道,“此外,特赞会针对企业进行数据化,对企业未来用人的情况或供应商的使用情况进行预测,通过公有云人才库和私有云人才库服务企业多样化的创意需求。”

服务落地的挑战

虽然服务大型企业客户可以带来稳定的项目来源和可预期的收入,还会收获相应的品牌效应,但有得也有失。一方面要适应大型企业的流程,迅速调整自身作出改变,另一方面服务国际化的企业客户,对自身服务体系标准、资源也有很高的要求。

对设计师来说,服务大型客户和小型客户也有区别,大型客户的需求更追求稳定,小型客户则倾向于冒险。范凌坦言这也会对数据化的维度,设计师的培训等有很多的挑战。

谈到人才供应,范凌提到,今年特赞会在人才端有更多的举措,不只是产品层面的数据化,还会做在人才层面的教育培养,比如建立交流社区,通过与像荷兰大使馆、英国文化中心等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平台获得海外人才资源。目前特赞平台有超过10,000入驻设计师,其中90%是在国内,10%在国外,覆盖2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

2016年,特赞还联合同济大学成立了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致⼒于数据、算法、⽹络和⼈⼯智能与设计学的交叉学科应⽤研究。实验室每年还会发布《设计和人工智能报告》,探讨技术和设计行业结合的可能性,此外,实验室还将做设计和数据算法的底层应用的探索。

特赞作为设计创意营销需求平台化的解决方案,其竞争对手是传统设计、广告公司和传统的解决方案。对于特赞的未来,范凌很有信心“去年特赞实现了近10倍的业务增长,2018年预计收入将过亿元。”

据了解,此次新增的三位投资也都具有全球化的商业背景,赫斯特资本是网景通信公司、BuzzFeed、Pandora 等公司的投资方,专注媒体、科技和企业服务的交叉领域,非常看重被投企业在应用上的颠覆性和可持续增长性。

除了融资输血,特赞还得到国际化人才的助力。SkipBattle将作为特赞的特别顾问,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建议,他是美国阿斯彭学会(The Aspen Institute)的资深会员,曾任埃森哲全球合伙人,还是LinkedIn、Netflix、Expedia、OpenTable、Workday和 FICO 等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此外,创立了全球最大的成衣品牌之一——诺帝卡(Nautica)的美籍华裔企业家朱钦骐(David Chu),设计科技投资人John Maeda也将成为特赞的特别顾问。

相信新资本方的关注和投入,能给特赞业务全球化进程提供助力。范凌认为特赞应该“成为自己,而不是任何一家公司的中国翻版”,在不断的尝试和犯错中前进。

分享到

点赞(1)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