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青云CEO黄允松:防不住,就进攻
焦丽莎 蓝洞商业 2019-08-06

封面123.png

黄允松是个机器人推崇者。在他眼里,计算机是精确物种,人是模糊物种,让模糊物种来管理精确物种,可能会是灾难。黄允松的战斗逻辑是:小公司求生存,防守不一定防得住,不如进攻。

撰文 | 蓝洞商业 郭朝飞

2014年,深圳,黄允松和青云QingCloud(简称青云)团队打响了“私有云战场”的第一枪。

当时的青云还很小,作为创始人兼CEO的黄允松是公司唯一的销售。与深圳一家大银行的技术负责人结识后,当年8月黄允松到深圳与对方接洽,寻找合作机会。黄允松没事就去“刷脸”,时间长了这家银行的人碰到他会打招呼,甚至还有人以为他是新来的同事。

当时,恰好该银行有一个私有云项目,但一家巨头公司早已介入。或许是上天眷顾,巨头公司的方案迟迟无法上线测试,该银行又很着急,黄允松得到了一个与巨头竞争的机会。

那段装机测试的经历,让团队吃了不少苦头。

巨头是本地公司,需要任何资料可以随时回公司拷贝。黄允松不行,出于安全因素考虑,银行不给他连网,他只能用手机做热点,连接电脑,另外两人在北京远程登录,三人合力操作。

最难过的是,银行机房所在地关上门手机就没信号,黄允松只能用身体将门撑开,就这样测试了四天。

“四天下来,我腿都要断了,别人看我就像看怪物一样。”黄允松接受「蓝洞商业」专访时回忆,好在力气没有白费,青云一直到最后一项断网断电测试,均一切正常,最终拿下这一单。

这家云计算公司到底什么来头?凭什么叫板巨头?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青云的基础运维更多是通过一个P2P运维机器人社区自运维,需要人直接上手的时候并不多。也因此,青云在全国有三十几个数据中心,运维团队却只有6个人。

黄允松是个机器人推崇者。在他眼里,计算机是精确物种,人是模糊物种,让模糊物种来管理精确物种,可能会是灾难。

父亲觉得,黄允松就像个机器人,生活无趣,什么都不讲究。黄允松身材瘦小,语速飞快,若无人打断,他会将与他人的谈话发挥成个人演讲。

这位“机器人”的体内蕴藏着巨大能量。2012年创业开始,青云QingCloud就在云计算领域死磕巨头,几年下来在金融行业积累了不少标杆客户。眼下又瞄准产业互联网,7月末,青云宣布战略升级,推出超级混合云解决方案,同时针对5G、物联网等行业趋势,发布IoT平台和边缘计算产品。

黄允松告诉「蓝洞商业」,“青云的目标是在这一轮变革中,承担各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小能手和小帮手(的职能)。”去年以来,包括腾讯、阿里、华为、百度等在内的巨头均就此发力,转向产业互联网。

接下来,青云如何活下去?

极客的执念

过去七年的变化,在黄允松眼里没有太多意外。

“我观察到的东西其实没有超出我的计划,云计算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新行业,其实就是传统IT和CT的革新。”黄允松告诉「蓝洞商业」。

云计算市场巨大,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吃掉所有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意味青云就一定有机会。事实上,遇到巨头是常有的事,黄允松认为青云的机会在于专业、中立,更懂企业、更懂IT。

如今的青云QingCloud,已经从金融进入能源、交通、政府、教育、零售快消、制造等多个行业,原因是“他们真得很需要落地数字化转型”,这也得益于它有些固执的生存之道。

在“赚钱”这件事上,黄允松不同于大多数创业者,他同时学习亚马逊和谷歌两家公司。

一方面,他学习亚马逊的贝索斯,非常看重“自由现金流”,对客户合同签订有着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崇尚谷歌文化,更看重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改造,并不是金钱至上。

黄允松非常自信,“我有技术、有团队,在当今市场上这些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但他不得不承认,在那些青云不擅长的行业,仍然需要做出改变。

2017年,黄允松决定,青云要以攻为守,他的逻辑是:小公司求生存,防守不一定防得住,不如进攻。青云有两类进攻方向,从行业看,包括不熟悉的教育、AI、安防、政务等;从市场分层看,进入下沉市场,很多制造业对云计算有需求。

让黄允松高兴的,产业互联网的很多行业是碎片化的,行业集中度不高,往往巨头的介入给了他更多机会。比如AI、安防,BAT都要做,多家AI独角兽公司开始与青云合作,青云隐藏在这些公司背后,为他们提供计算、存储等底层服务。

“这些AI、安防公司自己做底层,投入产品比非常低,不挣钱。我们是开放共享的思路,底层成本我们早都摊完了,假设一个100万元的项目,20%的钱给底层,80%的钱他们赚,我们不是巨头,不做闭环,要生态共享。”

在下沉市场,黄允松反思,青云产品需要更简单。

2017年6月,青云针对下沉市场,推出青立方Qing³超融合易捷版,这是一个开箱即用的轻量化云计算平台,最大程度兼容传统IT架构,提供“一站式”易捷云平台,帮助企业轻松获得云计算环境下的应用开发和系统运维能力。

此后,根据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黄允松要求技术团队做出一个升级版本。黄允松认为,应对下沉市场不要太复杂,在之前的版本中,技术团队添加了太多不必要的功能。在升级版本开发前,他向团队下达死命令,不准再增加功能。2019年4月,青立方Qing³易捷版发布了2.0版本。

“下沉市场的产品应该简单易用、功能少,对小制造业主讲IT、SDN这些概念是不现实的。为什么会有之前的‘错误’?我们这个芝麻绿豆大点的公司也有自己的基因,就是复杂技术。团队擅长做复杂技术,所以我逼他们做简单技术的时候,所有人的基因都在反抗。”黄允松说,只做复杂产品,青云只能在一线城市做生意,但有了简单产品,市场就更大了。

当年,黄允松把公司命名青云QingCloud,取自《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今,面对BAT、华为等一众巨头,竞争愈发激烈,黄允松依然让青云保持着战斗力,欲在战火中实现青云之志。

寻路云端

青云是三个码农凑在一起做出来的,其底色是技术,因此过去七年,青云一直需要在技术与商业之间寻找出路。

创业前,黄允松供职IBM近10年,一大半时间都在研究跟云计算有关的东西。2012年,他与老同事甘泉、自己带过的实习生林源合伙创业,两人当时分别在百度和腾讯。

愚人节那天,公司成立。本来黄允松三人打算做一个PaaS平台,做PaaS要有底层Iaas作为支撑,但当时他们没有找到适合的IaaS,遂决定先做一个完整的IaaS。青云QingCloud联合创始人、CTO甘泉回忆,当时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功能相对完整的公有云服务,为了实现云计算的核心,至少要实现虚拟化和软件定义两大功能。

在最初的一年多时间里,三人压力异乎寻常的大。IaaS是云计算的基础层,需要机房、带宽、服务器等一系列投入,技术上也有难度。当时,IaaS被认为是巨头该做的事情,创业公司做就是自不量力。

技术上,黄允松与搭档们确实踩了不少坑。2012年年底,青云邀请一些行业人士,准备做Beta版内测。黄允松三人做梦也没想到,演示前一天晚上,突然发现架构存在重大错误,三人连夜修改,终于在第二天修复好。出于对产品完美的追求,直到2013年7月,他们才正式发布青云的公有云平台。

黄允松记得,在那前后,公司账户剩下不到6万块,有了付费用户后才缓了一口气。假设公有云平台再迟一步,青云可能就是另一番命运了。

到2014年年中,青云公有云已经吸引了一批互联网创业公司用户。彼时,这个市场玩家众多,除了青云这样的创业公司,还有大量巨头,比如阿里巴巴、亚马逊、微软等。巨头大打价格战,云服务大规模降价,时间长了青云这样的小公司根本扛不住。

“那时候,客观原因导致青云没有办法全线跟这些巨头硬碰硬的竞争,无论是价格战还是广告战。我们选择让出长尾市场的正面竞争,更专注在产品和技术上。”青云QingCloud副总裁刘靓说。

黄允松和团队分析后,决定进入私有云,好处在于都是大客户,付费意愿强,价格敏感度低,更关心服务的安全、专业与稳定性。金融行业是第一突破口,尤其是银行业,对IT极其敏感,又非常挑剔。

甘泉认为,从技术上讲,这并不是把公有云直接搬到私有云那么简单,私有云有很多定制化需求。很多厂商的做法是,既然解决方案有差别,就公有云做一套,私有云做一套,但他始终觉得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青云研发出的方案是对产品解耦,把一些功能从公有云产品体系里剥离出来,变成可独立交付的产品,比如独立的存储、数据库、容器产品等。这样的好处在于,针对客户定制化需求,青云的私有云可独立交付,也可以跟公有云混合交付。

“在交付形态上,青云以一套架构、一致的体验,支持公有云、私有云、托管云和混合云。”甘泉强调。

借此,青云逐渐站稳脚跟,数轮融资后长成独角兽。截至2017年,青云的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托管云服务遍布各大重点行业,企业用户包括招商银行、中国银行、泰康保险、华润创业等。

然而,市场最不缺变化。消费互联网成熟,产业互联网成为下一个高地,腾讯、阿里、百度等先后调整组织架构以应对变局。

青云判断,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5G、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的再次进步,互联网从生活领域进入生产和社会服务领域。

“人的互联还不够,要进一步实现物的互联;人的数据还不够,还要进一步获取物的数据,实现‘人+物’更大范围的互联和智能。这就是‘数字化转型2.0’的开始,也是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典型特征的下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刘靓补充道。

为了抓住新机会,青云QingCloud发布IoT平台和边缘计算套件产品。刘靓说,青云是在云平台里面增加IoT平台,因为边缘不会独立于云存在,而是把云的能力延伸到离物和场景更近的地方,实现一个更实时、更低成本、更快的计算。

比如,很多场景中的摄像头、传感器作为端,青云边缘计算可以根据用户业务需求,对这些端产生的数据做快速预处理,把结果上传云端,省掉很多传输成本,提高效率。

青云QingCloud联合创始人、运营副总裁林源接受「蓝洞商业」等媒体采访时说,物联网真正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或者成为标准应该在明年。今年,青云要把产品准备好,并且积累一些实际落地案例。

青云依然有待考验,但这也是成为一家大公司的必经之路。

分享到

点赞(0)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